IMAG4012 com scaled
開箱

這是我在Surface pro 8中使用的11個周邊配件

分享

因為開箱的篇幅太多,決定把配件方面的心得另外寫一篇,以下是我在購買Surface pro 8後陸續根據需求加購的11個配件,價位從便宜的小東西到貴鬆鬆都有,自己也翻了幾篇網路上的文章,不過就單以我自己的需求來說選擇了這些。


在這篇文章中獲益良多,如果是其他需求的使用者,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純英文)
Best Accessories for Microsoft Surface Pro 8 (2021) – TechieTechTech

我的選配

類紙膜

Microsoft Surface Pro 8

我知道iPad也是鏡面,同樣做成平板的Surface pro 8 當然也會是鏡面,但沒想到這麼鏡(靚?)

Microsoft Surface Pro need matte
Microsoft Surface Pro need matte

這不是開玩笑,當我購買這個打算拿來當作螢幕繪圖板的繪師來說,馬上就想到一個問題了,這不就是大家所說的刮玻璃嗎?
我自己買過的繪圖板表面都是有磨砂處理,為的就是仿紙張的摩擦手感,那我拿出slim pen2在螢幕上動一筆發現這不是普通的滑,原本只是想說買個玻璃螢幕保護貼的我馬上就此打住,看來要為了畫圖做表面處理。

有繪圖經驗的人馬上想到了,市面上有類紙膜這樣一個產品,最早是推出給iPad繪圖需求的人使用的,不易外Surface pro系列也有,只能說人不會看著問題拖下去,解決方案先出來了。

IMAG3988 com scaled
IMAG3989 com scaled

surface pro8 用 フィルム 紙のような描き心地 保護フィルム 反射低減

範例圖是iPad不過我買的是Surface pro 8 刀模裁切的,於Amazon.jp購買,一張1400日圓左右,買了兩張送到台灣比較便宜,只是怕自己之後需要更換還要再去買一次,也怕貼失敗。

不過都是我想多了,它可以重覆黏貼

IMAG3990 com scaled
IMAG3991 com scaled

我喜歡買日本人設計的產品,因為他們都會在細節上特別注重,我買過各國產品,就日本人會額外付一張紙表達感謝,美國設計的則是精簡包裝、簡單文字、剩下用網址,中國設計的就…缺東缺西,包裝有公差。
不要說我乳…因為連類紙膜都有仿的山寨貨

IMAG3992 com scaled
DSC 1891 scaled
IMAG3998 com scaled

我這個是上質紙,用手觸摸會感受到小說內頁紙的摩擦感,在使用slim pen 2 時候其摩擦力算是很足夠,當然帶點滑感,很像是在用削尖後的蠟筆。

貼上類紙膜後最需要習慣的當然就是觸碰體驗,手指上指紋本身就具有高摩擦係數,在類紙膜上面滑動就真的跟你看著書手指著文字閱讀一樣,但大多數人使用手機都已經習慣觸摸玻璃表面,剛開始會覺得怎麼那麼粗糙好不習慣,這是正常的,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為了讓筆能夠正確的繪圖,你不能又要玻璃光滑觸感又要紙的體驗。

有人會說筆尖套可以試試?那個很糟糕不要買,即使很便宜那個東西更擋視線。

類紙膜的產品很多,品牌也各有千秋,大分類來說有分肯特紙以及上質紙,兩者的摩擦係數不同,看你的筆尖有多細,越細摩擦係數要越高不然還是會很滑,但總的來說每個人習慣不同,有些人比較愛偏滑有的人不喜歡,挑選真正適合的才是正道。

IMAG4004 com scaled
DSC 1892 scaled

這是貼上類紙膜後近距離觀看畫面得成色,不管任何保護膜都無法達到100%透光,這類為了材質呈現做成的霧面更不可能,但是這家的膜意外的透光率還不錯,近看會有一點點的色散,只要是類紙膜都會發生沒辦法,最清晰的還是鏡面。

後續我用校色器又跑了一遍校準貼膜後的顏色,亮度有暗一點點,真心建議繪圖圈的人買一個校色器來用,配合DisplayCAL可以解決顏色問題,螢幕的色域是一回事,色準是另回事,顏色準確比顏色可達範圍要重要得多,尤其是灰度呈現的Gamma值。

題外話:很多人以為iPad的顏色比較好看,事實上是iPad使用DCI-P3的色域,該色域比sRGB還大,然後又把sRGB標準的圖檔數據以更大的色域數值對應呈現,你會覺得圖變鮮豔了,但是顏色並非準確的,你拿A標準的東西套用到B標準,會歪掉正常。


鍵盤膜

IMAG4013 com scaled

Surface Pro8/pro5/pro6/Pro7/laptop/laptop4/book2/Go 2/3【鍵盤膜】

鍵盤膜可有可無,但我還是挺推薦的且也不貴,蝦皮都能買到大概100出頭的,它也就只有個一功能“抗手指油”
我原本不知道這產品,直到開始使用Surface pro 8後打算打點文章的時候發現鍵盤按鈕上被拋光了,沒錯…我手上的油脂,蠻明顯的,雖說鍵盤這東西跟滑鼠一樣本來就是會髒沒錯,且手心靠在下方的面板也會變黑,這樣一個純粹的消耗品還要包什麼?
我不打算像筆電那樣包個亂七八糟,但也不想每次看到鍵盤上面一堆反光拿酒精去擦,權衡下我就買了這個。

這個鍵盤膜就是看起來比較有誠意的新品保護膜吧,但新品用的膜大多撕開後會變形,它是一個蠻貼合按鍵的軟膜,但是要小心,這個膜只是蓋在上面,打字打得很嗨它會回彈時錯位,所以我在esc跟>鍵這兩個對角線用雙面膠黏了一下,這樣就好很多,然後清理就拔起來拿去洗,不過好在這個膜也是霧面的,看不出來那種油油手造成的反光,反倒是鍵盤蓋的按鍵是硬塑膠以至於反光很明顯。

這樣我就能肆無忌憚地拿著零食邊打字邊吃啦哇哈哈。


背貼

IMAG4012 com scaled
IMAG4008 com

Surface pro7 pro8 pro5 pro6 laptop 2 3 Go【機身外殼保護】機身貼 背貼 背膜

什麼?!你以為這髮絲紋是原廠的?唉唷我挑的背貼真不錯不只跟顏色很搭且質感也很相近。
Surface pro 8 原本的背板是陽極氧化鋁,雖然質感就很不錯但是在使用期間發現一種使用情境很危險…如果我把鍵盤蓋合起來,運氣不好背面位於下方的話,只要放置在可能會刮傷背板的硬表面上,很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為此即便裸機散熱最好我還是買了背貼,它這一組包含邊框也可以貼但我覺得醜只有貼了純背面,可以跟側面露出的原廠外殼做對比。

在蝦皮可以看到許多給Surface pro系列使用的背貼甚至鍵盤貼,圖案非常多不過我看到都是乙烯基貼膜(Vinyl),大多用在汽車包膜上,屬於一種導熱好一點的塑膠貼膜,那種蠻薄的,某方面可能稍微大力一點的撞擊也會傷到裡面,我選的髮絲紋就具有一定厚度,至於散熱一定是輸裸機不用想了,但確實比那種更厚的保護殼要好一些,算是中間的選擇吧。

另外,保護殼本身也是會傷到本體的,因為保護殼單純使用卡榫,中間一定有空隙,在灰塵跑進去後殼與本體的摩擦反而更不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手機拿下保護殼後裡面卡一堆灰塵的原因,甚至有些被刮花。

事實上,保護殼用途是防摔,保護貼功能是防刮,又防刮防摔的是你手好好拿著不要給它出事(喂)。


外掛散熱風扇

DSC 1906 scaled

微軟 Microsoft surface 系列 散熱掛扇 筆電散熱 平板散熱 螢幕掛扇 平板電腦

Surface pro 8 本身全配都有內置風扇,但如果有特別需求的話在外面加一個風扇對著背面的一體式鋁背板吹也能達到非常不錯的散熱效果。

外掛風扇是非必要選項,不管有沒有Surface pro 8都能運作,溫度太高就降頻而已,使用額外風扇散熱只是為了延遲達到臨界溫度9X度的時間,讓CPU晚一點降頻,甚至是維持比較高的頻率。
當然會這樣操平板的使用情竟並不多,有需要的人再考慮也可以。


內膽包

IMAG3983 com scaled
IMAG3970 com scaled

嘿,我買的周邊開始越來越貴囉,這個內膽包花了我490元,它是Knocky iPad 11吋通用收納包,拿11吋的包包塞13吋的平板也是醉了,只是剛好看它內裏的尺寸好像可以放就先暫時買了,未來應該會換掉但因為Surface pro 8剛出,加上一堆7的周邊產品就沒有8,而尺寸又略微不同,實在很難挑,就等陸續有哪些廠商推出8代專屬的產品。
內膽包顧名思義就是服貼的內袋包,通常對於大背包裏面沒有專屬的平板或筆電夾層,你把平板直接丟進去就是與其他物品碰撞,才需要買內膽包來保護,不管有沒有大背包或是專屬夾層,內膽包的意義在於可以獨立的保護平板,讓你單獨放置於任何地方。
服貼是關鍵,所以我選了iPad 11吋包,不過…

IMAG3972 com scaled
IMAG3973 com scaled

如果沒有鍵盤蓋,光本體的9.3mm厚度可以剛好塞進去並把拉鍊拉上,一旦裝上鍵盤蓋的話就如右圖那樣兩邊拉鍊只能剛好卡住兩邊。

好處是如果我只是要當平板用可以把鍵盤蓋拔了用這內膽包來裝,需要鍵盤蓋就另外找地方放,缺點就是每次收起來要拔鍵盤蓋很麻煩,因為這鍵盤蓋的磁吸力挺強的,怕出意外,大多情況都是當螢幕蓋。
這樣的話好像也不需要內膽包?有螢幕保護鍵盤蓋加上背面有背貼,主要還是怕摔就是,外出很多情況不可控。
另外就是這個包有個夾層可以放線材跟擴充塢,整合在一個輕便的包包不會遺漏。


USB Type-A to Type-C轉接頭

DSC 1909 scaled

推薦必買配件之一,不算貴但是少不了的小玩意,主要是Surface pro 8 全部捨去TypeA的規格,這意味所有周邊都必須是Type-C的規格才能使用,但多數都還是普通的TypeA,因此受限於Type-C去購買周邊不如買個轉接頭來通用,但是要注意的是這種轉接頭只能兼容到USB3.0的通能,USB3.1及更新的功能都將失去,但不用擔心,因為這是給USB3.0以前的設備兼容用的,新規格都會使用Type-C接頭。

我買兩個,除了Surface pro 8 上有兩個Type-C之外也能當作備用。


USB Type-C擴充塢

DSC 1903 scaled

推薦也必買配件之一,市面上有賣一種稱作Thunderbolt協議的Hub,價格從四五千起跳貴則破萬,但我買的只是一般USB 3.1 Type-C Hub而已,價位在千元上下,為何我不買支援Thunderbolt?除了太貴之外就是當前用不到,Thunderbolt協議的周邊非常少,通常需要大頻寬,比如說外接顯示卡eGPU,為此這類Hub才會這麼貴(當然一部分是授權費)。
Surface pro 8有兩個全功能的Type-C,需要Thunderbolt的話我直接插另一個就好,也可以看出微軟這次設計兩個孔的用意。

j5 Creavite 有非常多規格可以選擇,當中不乏乙太網路、影音HDMI/VGA、讀卡機、USB 3.0、PD Power in …etc,算是在Surface pro 系列使用者當中非常推薦的廠牌,鋁合金的外殼在散熱方面不錯,以及方正的設計放置於平面也非常平穩。

我買的這款是Type-C Hub,擴充3個USB3.0、一個PD的Power in,也就是等同於使用一個Type-C換取3個USB-A的意思,本身便宜又小,有些攝影需求的人士需要讀卡機的話可以根據需求挑選更多接口的,但我覺得Hub不該全包。很多時候只是想要用個USB-A然而一拿出來的簡直跟電源的延長線插座一樣又長又大實在很不方面,加上絕大多數時候很多擴充根本用不到,這方面得先問問自己平常都在做什麼,再去尋找最好得搭配。
另外不建議買那種沒有線而是把插頭做在Hub殼上的類型,那種很傷電腦的Type-C input端口,一個那麼重的東西僅靠小小的街頭撐住,該力矩會不斷搬動插頭接合處,甚至禁不起一次不小心的碰撞。


USB Type-C轉HDMI+VGA

DSC 1910 scaled

為了方便性我另外針對需求買了一個外接螢幕的HDMI擴充,這是在我會需要拿Surface pro 8做簡報接投影機的需求而買的,使用情就非常少,平常沒事不會帶出去,讓自己的周邊越精簡越好。


Power Delivery行動電源

DSC 1911 scaled

當初一直很猶豫該買GaN(氮化鎵)快充豆腐頭還是行動電源,最後還是選擇行動電源,原因下述。

在近幾年的筆電規格已經開始支援Power Delivery(以下簡稱PD)協議了,當然前提是要有Type-C的接口,在新規格當中,PD已成為趨勢,其好處就是最大支援到100W的純電源供應,且完全雙向互通,只要任何連接的周邊支援PD,都可以逆向供電到筆電,成為供電/充電用途,不過還是要看PD供電端最大瓦數乘載。
比喻來說,我買的j5 Creative Hub廠商標註支援PD的Power in最高到60W,任何從該Hub接入的Power in最大就到60W,當連接的設備只要有耗電高於此承載瓦數上限將可能發生運作不穩甚至傷及硬體。

我當初想買氮化鎵GaN豆腐頭直接插Type-C來給Surface pro 8供電,但是原廠就有給一個磁吸的充電線,沒有必要特地浪費那個充電孔不用,某類設備因為僅能透過Type-C供電,加上Type-C的接口太少,勢必要整合在一起並且走PD協議才能正常使用。好在Surface本身不需要這樣,不管選擇的方案最終都還是需要市電插座,對於外出使用來說真的蠻受限的。

最後考慮就挑戰給筆電買個外接電池,對的你沒聽錯就是外接電池。
我上一台筆電是2011年的產物了,在那時候推出的筆電可以拆卸電池,也能買到副廠更大Cell的電池提高續航力,但當年的筆電真的很耗電,隨便一開機就是60W起跳,CPU運作起來都可以破100W的耗電,在當時沒有氮化鎵技術,在行動電源方面大多是給手機這類低耗電設計的,也差不多就是5V~2A的10W規格。當時為了讓筆電可以在外面撐久點特地買了很笨重大顆的筆電行充,那種還附一盒各類筆電使用的DC端口(圓的那種)以應付所有廠牌型號。顯然缺點也是很多,這類給筆電用的行動電源都免不了轉換率低下,用一下DC out就會非常燙,有時候甚至因為超過了供電的極限而斷開,對電池的角度來說卸電率無疑就是跟噴水一樣,回充速度之慢可想而知,在那年代的筆電可以說只能是能帶著手的台式電腦,同樣都要找插座寄生的。

別以為100W在電費的角度不就只是一小時的0.1度電嗎?在外面的時候光這些電就會影響外出工作的續航了,我在外面咖啡館做事情第一個先找插座在哪,這真的是所有筆電使用者共同的回憶呢!

回到現在,那種高效能電競筆電的耗電量或許依然這麼高,不過就以輕薄筆電以及平板筆電來說,都能壓在100W以內,而Surface pro 8的充電器規格是65W,完全可以單靠PD應付使用情境。
我買的是AUKEY PB-Y37 PD3.0+QC3.0快充行動電源(20000mAh),但是得注意的是它輸出的孔有瓦數限制,使用前要確認正確輸出孔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我比較推薦如果深怕Surface pro 8續航力不夠的使用者,都買一個支援PD 60W的行動電源,理由是Surface pro 8本身電池不可拆,你要過度使用弄壞了內建電池最終膨脹送修還是壞了一個可以直接回收丟棄的外接電池呢?
另外Surface pro 8在使用電池的時候會為了續航壓制CPU頻率,想在外面發揮100%算力的話勢必要接電源,有兩種選擇,使用原廠的市電或是上述的行動電源PD供電。


擴充SSD硬碟

DSC 1916 scaled
中間為原廠SSD並裝了一個散熱殼,更換後因沒有散熱殼,我在蓋板上黏了一塊導熱墊貼合SSD的晶片。

東芝 台灣鎧俠 工業級 SSD BG4 2230 256G 512G 1024G 單面顆粒 固態硬碟

先說這只是為了省錢的行為,因為Microsoft在Surface容量版本的定價很坑,不然誰會願意拆機頂著破壞保固的風險呢?
比如說
i7-1185G7 ∥ 16G ∥ 256G SSD ∥ Win 11價格是48888元
i7-1185G7 ∥ 16G ∥ 512G SSD ∥ Win 11價格是57788元
足足多了8900元的價差,但是購買一個2230規格512 SSD只要4000元不到,就能多一個硬碟,我想當初微軟也想到這件事因此跟Surface pro X一樣開放SSD更換吧?好在如果有維修需求可以把舊的SSD插回去。

這邊要注意的是如果不知道如何克隆作業系統的話,不建議為了省錢去買SSD來換,它不是複製檔案到新的硬碟這麼簡單,需要有備份軟體、硬碟克隆程式才能無痛轉換,或是就得到微軟的官方網站下載Surface系統專用的Windows系統來重灌,但因為很麻煩我也沒做過,這類資料請上網爬文吧。


行動螢幕

IMAG3910

我是不折不扣的多螢幕控,因為自己畫圖除了自己的繪圖軟體需要占版面之外,還會需要放參考的空間,對於繪師來說雙螢幕不可少,久而久之就覺得做事情只有一個螢幕很不習慣,為此我選購了外接螢幕來給Surface pro 8來用。

但談何容易?螢幕這種高耗電的產品注定跟市電插座脫離不了需求,不過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因為有Power Delivery,加上Type-C規格的USB 4.0,讓一台螢幕可以只靠一條線達到供電、影像訊號二合一,就是這款ThinkVision M14。

方便總有代價,那就是價格比較高,同樣9K的預算我能買一個27吋不差的螢幕了,這傢伙卻只有14吋,沒辦法這一切都要以機動性為考量出發,在Surface pro 8可以僅用一條支援Displayport影像功能以及PD的雙頭Type-C線就能多一個擴充螢幕,透過M14本身摺疊輕薄性來看摺疊不成問題,站立穩定,據說是推出給他們家的ThinkPad X1用的,說起來M14也就只是把一塊筆電螢幕面板加殼後放上基板使之通用外接需求而已,本身並沒有電池。
話是如此,但並不改變其他產品的通用性,其輕薄的優勢還是很高,最最最重要的是這是我在找這類行動螢幕當中顏色少數滿足sRGB色域,且亮度最高可達300nits,身為繪師來說所有螢幕都要滿足色準的需求,sRGB更是標配。在一般的螢幕來說大部分螢幕已經都滿足sRGB了可是這類輕薄螢幕要能達到的還真的不多,某個O碩的行動螢幕更慘色域只有5X%的sRGB。

那如果沒有支援的Type-C端口的桌上型電腦也想使用呢?建議買一般的螢幕啦,但如果您自己也有給類似Surface pro 8這類電腦的需求,還是想接上桌上電腦來當擴充螢幕行不行?可以!

首先需要一條支援Displayport ALT Mode的Type-C線,就可以把桌機的顯示卡中DP訊號輸出直接轉為Type-C輸入M14了,但除此之外還需要外部供電,好在M14有兩個Type-C輸入,您可以一邊為電腦方的訊號輸入、另一方為PD供電,當兩條線同時滿足供電以及訊號的時候,螢幕就能運作,看起來挺麻煩的,因此這是不建議的使用方式。

M14也一定有缺陷,它的對比度非常低,在硬體對比調正到100,其對比度也就210:1而已,專業IPS螢幕對比度都落在1000:1,Surface pro 8的對比度1200:1,所以它的全黑其實蠻亮的,在低亮度的環境會非常明顯。還有就是反應速度慢,以至於拖影明顯,當然可以透過它一個overdrive超頻的方式減少拖影但效果有限,以至於這塊螢幕就真的是文書、繪圖使用,玩遊戲還是算了。

IMAG3938 com scaled
M14螢幕開啟Overdrive後加快反應速度,但也出現逆拖影

我的開箱文章可以去看另一篇,將有我對於繪師的角度如何看待Surface pro 8,當中也有筆壓細節的想法。

發表迴響

zh_TW